【2023年03月12日第20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】上太空也要守法?(內附演講影音檔)

[研討會論文] 彭明敏教授與 McGill 大學師友 — 構建現代國際法的文明使節團
2023-04-13
[期刊論文] 「原住民法」課程十五年(清華大學)
2023-09-19

黃教授於2023年03月12日出席第20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活動,以輕鬆、淺顯易懂的方式演講太空法議題【上太空也要守法?】,活動單位已公開本次演講影音檔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觀賞!
*(影片時間10:46)說明太空的高度以及深海床、洋底與底土的深度時,因口誤講錯單位,應該是公尺而不是公里。後面改成用k為單位就沒有問題了。可能是被科工館講台上投影機強光直射照到頭昏了,向各位觀眾道歉,也謹此提出更正。—黃居正

 


 

2023/03/12上太空也要守法?

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我國的「太空發展法」,也提升了「國家太空中心」之地位,使其成為執行台灣太空政策與計畫的行政法人。現在我們已經如所有太空國家般,擁有了規範太空活動的法律體系。太空位於離地表10萬公尺以上的高空,任何國家都不能對她主張絕對、排他的管領主權,但不是因此就可無法無天。不管是基於戰略目的之行為如投射彈道火箭、核動力載具或低軌道軍事衛星,或為了探索新領域與自然資源如登月尋星,還是單純做商業性利用如發射酬載設施、地球觀測與通訊衛星,各國近用太空的方法與限度,以及產生之責任,都必須受到國際太空法的約束。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,就以發展低軌道科學衛星、發射系統以及地面控制設施為太空活動之目標。近年來也執行了探空火箭、地球觀測與氣象衛星的發射計畫,接下來還要展開發射場之設置與商業性酬載等活動。這些活動本來都是國際太空法原則規範的對象。但由於台灣的法律地位未定,無法加入國際太空公約。因此,透過制定「太空發展法」,謀取與國際太空法接軌,在權義平衡條件下,有效管制包括商業性太空活動之風險,分配損害賠償責任,推動產業配套措施,就變得勢在必行。太空是人類的共享資源,任何國家都可以自由進行研究、開發與利用。太空活動所取得之新知識與技術,包括地球觀測所產出之資訊,都應該在和平互惠原則下,與其他國家共享。雖然不能參加聯合國的「和平使用外太空委員會」,台灣也必須透過「太空發展法」,宣示善意遵行國際太空法原則的工具,才能打造與其他太空國家攜手合作的基礎。 從事太空活動的國家,應對其活動造成之損害,包括火箭發射場周邊的損害,碰撞到其他國家的衛星或載具,以及因設施墜落造成的地面損失等,擔負國家責任。依據國際太空法原則,這種責任是由國家絕對負責的危險責任。不論發射活動是由國家所直接從事(例如由國家太空中心執行之發射),還是透過多國合資計畫,甚至由本國私人委託外國發射,國家都必須負責。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各國都會在太空立法中,嚴格管制本國境內或由本國人合資進行之發射、引導火箭重返活動,包括要求登記、審查其發射計畫,與發射場之設置與營運,來控制自身的風險。

● 指導單位: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

● 主辦單位: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/國立成功大學 /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/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

● 協辦單位: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 / 慶聯有線電視、港都有線電視 /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 / 高雄市高師大附中校友會 /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高雄分臺

● 會議日期:2023年03月12日(週日)10:00~12:00

●  會議地點: 科工館 南館 國際演講廳(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)

●  活動網址:ms 3週日閱讀科學大師

● 第20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第10場活動影音檔:Youtube Channel「科普講堂」